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正式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中央对雄安新区定位也相当明确,是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一、为什么设立雄安新区
河北雄安新区位于北京正南,规划区内的雄县、容城和安新是白洋淀周边三个县,目前三县总人口在100万左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为落后,这为设立雄安新区未来施展奠定了基础,也预留了更大空间。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京津冀三地考察调研,多次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决定和部署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点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在河北适合地段规划建设一座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现代化新城区。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专程考察河北省安新县,对雄安新区未来的定位、功能和方向做了明确指示,也意味着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疏解承载地加速推进。
设立雄安新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设立雄安新区是对首都功能一次重大改变。
第二,从气魄上来看,设立雄安新区突破阻力、增量改革杀出一条血路,显示出了中央改革的决心和气魄。
第三,雄安新区意义等同于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地位,打破原有利益格局,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
第四,承担进一步改革使命。浦东是长三角的龙头,深圳是珠三角的龙头,雄安新区应该会成为京津冀城市群的龙头。
二、雄安新区的影响
改革开发将近40年时间,中央对北京市功能调整较多,但这次对北京功能定位非常清楚,调整力度极大,影响也会十分深远。“无论猜测中的中央政务区也好,首都特别区也好,未来随着时间推进会有一个事实上的定论,首都的政务功能会更加明确。”
在京津冀规划建设纲要中,已经明确把通州定位为北京城市功能副中心,按照中央对北京的定位,未来北京市国际交流、政治、文化和科技中心,使得北京实现政治功能,也一定程度限定了北京发展物理空间。
随着北京定位更加明确,北京一些非首都核心功能将会逐步向外疏解。未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涉及经济职能机关和4000多家企业,这些资源也成为各地争夺的目标,深圳和重庆曾计划引入部分央企。
雄安新区无疑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定位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未来交通设施完善后,将实现与北京30—40分钟通勤距离,产业定位主要以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将建成比自贸区更大的改革试验区,更便于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
雄安新区设立主要有四大影响。
首先,从战略上来看,雄安新区和大北京、京津冀之间的联动,将会形成一个内陆开放的新格局,“我们知道,原来无论是长三角还是珠三角都是沿海开放战略,雄安新区设立将开启内部辐射北部、西部邻国的局面,从战略上更为平衡。”
其次,雄安新区设立后,对全国投资建设影响没有深圳和浦东大,但增速如何介于深圳和浦东之间,投资规模可占到全国1%的份额,两到三年将带动投资规模在万亿级别,“我们也担心以后会不会带来投资过热、以及债务提高的问题。”
第三,雄安新区作为经济和产业的承载区定位已经明确,下一步中央特别区也会进一步明确,未来将会对通州、首都特别区、雄安几个板块的资本市场带来巨大利好。“短期在二级市场上,中长期在一级市场上,我们应该关注这三大区域。”
第四,对房地产市场影响,对周边房价有提升作用,但对北京房价有利空影响,“把一些存量的企业和机关往那边搬迁,对北京未来需求会有影响。但长期来看规划细节还不确定,还需要后期观察,但短期内对北京市的炒作热情会减下来。
三、投资者应该注意什么
雄安新区设立,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风险,民生证券给出7条建议。
第一,从大历史观来看,雄安新区的建设、管理和谋划并不是一两代人能够完成,如同一路一带,涉及时间较长,影响国家长治久安。
第二,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科学规划,吸取人口经济密集区优化失败的案例,“比如日本东京、韩国新首都建设相对都不太成功,这些失败案例给我们提出警示,要吸取教训。”
第三,享受政策红利时避免投资大跃进。“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投资高增长引发投资过热和市场泡沫,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数十年的时间。雄安新区设立要充分吸取过往的经验教训。”
第四,应避免行政命令式动迁单位和大学,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新区建立靠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如果我们是靠行政命令搬迁过去,差强人意,靠政策优惠吸引微观主体,打开局面,放松管制,增加管理。”
第五,浦东地区90年代开发,相对比较晚,当时有上海和长三角有广阔腹地做依靠,雄安新区与当年的浦东和深圳相比,在政策红利、投资环境、融资环境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第六,建议给予雄安新区在经济管理,金融监管,更大的管理权限,特别是结合国家治理体系上探索,给予更大的自治权,探索新的区域里全新的国家治理道路,雄安新区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七,应该客观看待对雄安新区单位、大学搬迁的担忧、质疑、批评,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采纳合理的建议,动态调解规划政策,形成中央—地方—国际—国内—社会各界共同关心雄安新区开发整改的社氛围,而不是简单地否定质疑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