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智能硬件创新创业模式研究

2017-03-21

按:智能硬件是未来智慧生活、智慧城市、工业4.0三个万亿级产业的基础终端部件,是物联网产业核心的感知基础和服务界面。上海作为国内智能硬件产业与生态相对完善的区域,智能硬件创业企业数量和质量均处于国内第一阵营。智能硬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将有效激活芯片、软件、工业设计等上海原有的产业优势,并带动整个物联网产业快速崛起。

智能硬件发展前景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细分品类数、量齐增。2014年智能硬件元年开启,两年间智能硬件销量爆发式增长,2016年销量突破500亿元,其中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销量最高,规模均超过百亿元。预计未来几年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保持较快增速,在2018年达到909亿元。智能手环、路由器等热门品类销量突破千万,接近平板电视等成熟品类。无人机、机器人、ARIVR 等细分品类成为新兴热点。

资本驱动创业特征日益显著,投资热度理性回调。2014年智能硬件成为投资热点,投资额超过120.5亿元,较2013年上涨503 % , 2015 年总量上升至150亿元,但第三季度受金融市场整体回调影响,较前两季度大幅下降。资本驱动创业的特征显著,单笔融资额2013年平均近3000万元,2014年跃升至超过9000万元,2015年突破1.1亿元。创业企业保持较快成长,一年内需融资2至3次。

上海创业热度位居全国前列,产业生态优势逐步凸显。智能硬件企业区域集中度明显,深圳以44.4%居首,北京12.4%次之,上海以7.1%位列第三。2015年度融资企业,北京占比38%居首,深圳占比17%次之,上海占10%跻身前三。上海产业生态优势逐步凸显,优势企业和产品不断涌现,发展后劲十足。如小蚁智能摄像机销量突破100万台,超过互联网巨头360跃居该品类全国第一;卓旗智能鞋众筹额达到500万元,创造可穿戴品类众筹额最高纪录;蔚来汽车单笔融资5亿美元,成为2015年度最大融资案例。

智能硬件商业模式

“产品+用户”商业模式。通过销售智能硬件产品获利是创业企业基础商业模式。智能硬件与传统硬件本质不同在于企业与用户直接连接,因而天然拥有产品和用户双重价值。随着竞争者的加入和用户价值最大化,销售产品获利的传统盈利模式逐步向用户或第三方付费等盈利模式升级。

“硬件+”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创新是智能硬件创业的必由之路。从盈利模式角度,基于用户价值通常有五大“硬件+”商业模式创新方向,一是硬件+服务,如运动手环+支付,车载OBD+救援等;二是硬件+内容,如语音音响+音频内容;三是硬件+数据,如手环+健康数据分析;四是硬件+广告,如基于硬件用户信息的广告精准投放;五是硬件+行业解决方案,如为企业级用户提供基于硬件的整体解决方案。五个方向可同时并存,形成不同组合模式。“生态平台”商业模式。与BAT 等互联网规模企业策略相似,小米、乐视等智能硬件企业,以及海尔、科通芯城等传统企业均采取搭平台育生态的商业模式,以便在新一轮产业崛起过程中谋求优势地位。单品型创业企业在达到一定用户规模后,同样可以采取生态平台模式,以保持持续创新能力和生态圈级竞争优势。如小蚁科技的视频拍摄与分享平台,喜马拉雅的个人主播创业平台模式等。

智能硬件产业发展瓶颐

人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智能硬件产业链长、跨度大,核心团队的角色完整度要求远高于软件和移动互联网行业,包括软件、硬件、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互联网营销、融资等众多角色。由于智能硬件的互联属性,从众筹、电商、移动传播到产品运营、数据挖据,智能硬件企业互联网人才岗位多、需求大,而当前互联网人才对智能硬件行业发展空间认知不足,尤其是智能硬件企业员工薪酬普遍低于移动互联网企业,进一步加剧了招聘难度。因此,上海智能硬件企业无论规模大小,互联网人才缺口成为共性瓶颈。

产业生态圈活力不足限制区域产业发展速度。智能硬件作为典型跨界产品,不仅需要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工业设计等产业链支撑,更需要语音识别、人工智能、渠道分发、运营服务、支付结算,乃至资本和传媒等生态圈完备。上海产业生态较为完整,但由于区域文化等因素,创业氛围和活力不足,限制了生态优势的发挥。

消费者认知度不足阻碍发展速度。智能硬件作为新产品,消费者认知度的培养需巨大投入。除了上海小蚁和华米依托小米的巨大流量获得了高速发展,多数企业仍需赢得媒体广泛关注以降低宣传成本,提升众筹或销售转化率。但上海传统媒体老化,自媒体数量和影响力不足,导致企业赴京发布新品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但增加了成本,而且严重限制了对本地消费者的“主场”优势。同时传统展售方式无法满足智能体验需要也是当下面临的共性问题。核心技术与标准缺失等成为产业发展共性瓶颈。一方面柔性屏幕材料、电池续航能力、人机交互等技术瓶颈使智能硬件产品功能与体验度仍存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核心技术缺乏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同时,由于产业仍处于发展早期,互联互通标准、检测认证标准、用户隐私与安全标准等标准的缺失,严重影响产业发展速度。

上海智能硬件产业发展策略和举措建议

如同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产业带来区域经济结构和创新能级的洗牌和重塑,智能硬件产业对需求侧的消费扩大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影响巨大,对全市乃至全国都是新一轮历史性产业机遇。

通过分析发展趋势、梳理瓶颈问题,上海应旗帜鲜明地支持智能硬件创新创业:在政策方面,以不低于北京、深圳的力度吸引和抢夺创新创业人才;在顶层设计方面,率先探索生态圈活力的培育,重点着力于促进生态主体间的连接与互动,鼓励协会、联盟、媒体、会展商开展各种形式交流与合作,激活生态圈自我生长机制,充分发挥产业生态要素较为完善的优势;在市场需求方面,采取“蚂蚁探路”的生态方式,引导媒体、资本、渠道等生态要素向已经得到初始验证的智能单品流动,迅速扩大市场,形成用户规模,为生态圈发展提供源动力;在创业环境方面,对企业需要的共性服务提供补贴或政府采购支持,降低创业门槛,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时支持联合研发攻关、标准制订与落实,破解产业技术与标准瓶颈。对策建议具体如下:

明确战略新兴产业地位,制订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建议结合工信部制定中的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联合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共同制订本市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及配套政策体系;建议联合市人社局、市团委建立智能硬件产业紧缺人才在职培训、岗前实训、就业指导和联合培养制度,并给予一定形式的资助。

探索生态圈共生培育方式,促进要素主体间高效互动。建议建立本市智能硬件产业服务机构与服务产品目录,对提供包括工业设计、打板、小批量元器件采购、检测认证、视频摄制、众筹、人才招聘、营销推广(媒体、展会)、粉丝试用等服务产品的机构,通过发放服务券等方式推广并引导智能硬件创业企业向其采购服务;鼓励产业生态主体建立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对经认定的公共服务平台,优先纳入服务券补贴范围;对获得风险投资的智能硬件企业,以及对单款消费类智能硬件产品销售超过一定规模的企业,发放服务券。

重视新媒体时代共振效应,合力培育消费者认知度。建议鼓励产业服务机构和创业服务机构建立自媒体,对粉丝数超过一定规模的给予一定形式的资助,并优先纳入服务券使用范围;对智能硬件企业单款产品用户数超过一定规模的给予一定形式的资助,并优先纳入政府采购范围;联合市委宣传部,开展“爱时尚·爱创新”公益宣传,对智能硬件产品累计销量超过一定规模的企业集中报道,树立上海本土品牌;联合市商务委、旅游委,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建设上海市智能硬件体验馆,纳入示范工程,给予建设资助和运营经费补贴,力争建设成为上海著名旅游景点。

鼓励产业链联合攻关,支持产业主体开展标准制订工作。建议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产业基地作用,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针对共性技术瓶颈联合攻关,经立项的攻关课题给予专项基金支持;鼓励行业组织为传统企业转型研发智能硬件产品提供服务,对经认定的首款上市智能硬件产品给予服务费补贴;鼓励行业组织联合企业制订品类标准和认证标识,优先纳入上海市智能硬件产业服务机构与服务产品目录;出台上海市智能硬件产品检测与认证指南和公示制度,送检产品通过《指南》检测或认证的,对企业落实服务券补贴;对实施新认证标准产品数量较多的标准研发单位给予一定形式的资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