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南京市政府公布了《南京市“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根据规划,到2020年,南京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50张,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达到11家,乡镇立体式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覆盖率100%。
一、确保低保标准“同城同标”
规划要求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低保标准“同城同标”、城乡一体、动态调整、与物价变动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相适应。
二、建市级养老服务呼叫平台
未来五年,南京将建立以社会力量为主体、专业化团队为支撑、家庭照护为补充、居家上门服务为主要方式、与社区服务紧密结合的居家服务体系。整合家政、物业、餐饮、物流等服务资源,打造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社区均应具备养老服务设施,采取标准配建、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增设,并无偿提供养老服务用房,引入各类专业化、社会化养老服务组织。
鼓励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等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重点支持民办护理院、康复医院和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养老机构,大力推广“医养融合”。同时,建立市级养老服务统一呼叫平台,建设全市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推广使用助老服务卡,以“南京市市民卡”为载体,凭卡享受各类社会化、市场化养老服务。
三、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
全面落实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儿童福利机构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市儿童福利院达到国家标准。
贯彻落实《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保护无缝衔接运行机制,开展干预处置、救助保护和分类帮扶服务,鼓励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保护。推动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此外,规划还要求提高残疾人福利水平,全面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四、探索开展跨区办理婚姻登记
近年来,南京启动了多轮区划调整。此次出台的规划中明确,未来五年,南京将科学、稳妥调整城市行政区划设置,优化江北新区行政区划,优化市辖区规模结构,促进行政区与功能区融合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探索开展跨区办理婚姻登记等便民服务,提高婚姻登记服务水平。
五、取消年度救助封顶线
在社会救助方面,南京市将构建涵盖基本生活、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救助制度在内的综合救助体系,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农村五保、城市“三无”、孤儿、困境未成年人、困难残疾人等保障标准。提高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比例,取消年度救助封顶线,提高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水平,全面实施自然灾害民生救助保险。
六、多项民生工程将建成投用
“十三五”期间,多项民生工程的建成投用将进一步完善南京市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其中,点将台社会福利院老人康复楼、青龙山精神病院老人(脑)康复中心二期、1级应急避难场所设施(直升机停机坪)等社会福利工程将在“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同时南泰大厦军休服务设施、后宰门社区服务指导中心大楼、和燕路军休中心等维修改造也将同步完成。《规划》明确要求,推动40家农村敬老院转型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并具备五保托底、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儿童保障等综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