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创新治理机制激发社会活力

2016-11-21

天津对准社会治理体制机制问题,着力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一、把平安和谐的网底越织越密

网格员,一个天津群众越来越熟悉的名字。他们每天按照各自划定的区域,活跃在天津市民中间,做好信息采集、政策宣传、源头治理等工作。与之对应的是另一张“看不见的网”。在滨海新区大港街“慧安大港”系统平台上,网格员处在什么位置干什么事,可以实时定位、连线。同时,基于网格员的深入一线、扎实工作,哪栋楼住着哪些人,哪个角落发生什么问题,也能快速调取、详细查询。

网格化和信息化相互交融,在天津社会治理中积极呈现。问及为什么要花大力气“织网”,大家都有一个共同感受: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希望也在基层。只有面向基层、深入群众,社会治理才会有方向、有成效。

为进一步织密平安和谐“网底”,天津全市4957个村(社区)均建立了综治办,配齐配强综治办主任和工作人员。和平区南市街庆有西里社区的居民楼楼道,这里环境整洁干净,一位居民主动在宣传栏上贴出告示,“因近期房屋装修给他人造成影响,恳请见谅”。

这些年,庆有西里社区干部主动带头打扫楼道,挨家挨户做工作,越来越多的居民这才摒弃陋习,变成公共环境的自觉爱护者,如今楼道也有了客厅的感觉,大家其乐融融。

二、“千条线”拧成“一股绳”

天津市综治委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年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里面附有一份市级重点整治地区名单,共计89个,并且每个都有一份基本情况登记表,详细登记突出问题、拟采取措施、预期目标、拟完成时限等,同时明确主治单位、配合部门及其相关要求,着力把“千条线”拧成“一股绳”。

其中,塘沽解放路商业街一度是滨海新区的重要标志,近两年却成为脏乱差的典型2016年被列为市级重点地区后,街道与有关部门密切沟通,比如违章建筑找公安、城管,污水问题找环保,无照经营找工商,隐患排查找安监、消防等,街道这才逐渐恢复往日风采。

天津市推行行政执法重心向街镇下移,要求除行使城管职权外,还集中行使卫生、环境、民政等部分执法权,一支队伍管全部、管到底,群众反映问题直接找街道即可。

下一步,“慧安大港”将加强与区县有关部门、社区居委会和辖区有关单位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这可以避免重复劳动、提升工作效率。

三、权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

很多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大”“头发都白了”。这固有客观因素,但从体制机制角度审视,应坚持权责利一致原则。为此,天津着力推进街道权责匹配,探索实行市、区县部门职责下沉准入制度,制定权力清单,同时要求“不得随意下沉工作任务、转嫁压力,即便下沉了,也要做好相关配套”。

权责匹配是第一步,责任落实更关键。天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于2016年8月联合印发《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施办法》的通知,《办法》就责任督导和追究等作出严格规定。“现在一谈到体制机制创新,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机构整合,实际上无论哪种体制机制,关键在于明确职责、划清边界、抓好责任落实。”天津市综治办副主任边均兴说。

一个印章管到底,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备受关注。在前期审批权限集中统一的基础上,新区在审批环节上力求精简,推行多项合一、多证合一。比如有人想成立一家养老机构,过去首先去民政局登记注册,再去民政局养老管理机构申请资质。发现两证所需材料大量重复,如今只需一次递交材料,就可以拿到双证。比较下来,节省10多天时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