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送审稿)》提交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3次会议审议,会议听取了市规土局局长庄少勤作的情况说明。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将上海的城市性质表述为,至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据介绍,加上“卓越”这个定语,既体现了上海的城市精神,也表明上海的目标是要进入全球城市的第一梯队。具体表述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一、2020年人口不超过2500万
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规模为2415万人,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严格控制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同时,考虑到全球城市具有人口流动性强的特点,《总体规划》提出,按照实际服务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半年以下暂住人口、跨市域通勤人口、短期游客等,对供水、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进行配置,提高城市的基本保障能力和弹性适应能力。
2015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3145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约46%,远高于很多国际大都市20%—30%的水平。为此,《总体规划》提出了规划建设用地负增长的目标,明确2040年本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3200平方公里。
二、建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
在空间格局方面,《总体规划》提出了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主城区,包括中心城和中心城周边虹桥、川沙、宝山、闵行4个主城片区。《总体规划》提出,要以强化生态安全、防止城市蔓延、促进组团发展为导向,对主城区进行空间优化。
5个新城包括人口规模在50万人以上的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等。新城要按照大城市标准,强化公共服务配套,承接全球城市的部分核心功能,培育成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打造由城市主中心(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和社区中心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城市主中心,也就是中央活动区,是一个包括小陆家嘴、外滩、人民广场、世博—前滩—徐汇滨江地区、中山公园、虹桥开发区、北外滩、杨浦滨江等区域的连绵地区,面积约75平方公里,是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
三、2040年新市镇轨交全覆盖
到2040年,形成由城际线、市区线、局域线构成的轨道交通网络,三类线路规划里程均达到1000公里以上,基本实现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的全覆盖。提高非机动车通行网络的连续性,完善安全通达的骑行网络和舒适便捷的步行活动区域,建设更多的“B+R”(自行车+换乘)设施。
《总体规划》确立,划定44个历史风貌保护区,总面积达41平方公里,确定了5批共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今后还将增加。推进黄浦江两岸、苏州河沿线、环人民广场等重点文化集聚区建设。到2040年,每10万人拥有的博物馆不少于2个、大中型图书馆不少于5个、演出场馆不少于3个、美术馆或画廊不少于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