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试验区围绕“放管服”推出重大改革
近期,一则“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招聘副局长”的帖子在网上热传。引起社会关注的不仅是市场化招聘副局长这一举措,更是其背后透露的改革讯号:浦东即将在陆家嘴设立一个全新的法定机构,组织和落实区域内业界共治的相关事项,探索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富效率的体制环境,这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围绕“放管服”,推出的又一项重大改革。
今年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出成果、见成效、交答卷的关键一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正严格对照国务院批复的《总体方案》和《深化方案》,逐项梳理,加快推进,确保不折不扣完成各项改革试点任务,到今年9月“三年大考”时,向中央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市场主体活力被激发
自贸区建设千头万绪,但有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对市场“放得更活,管得更好,服务更优”。两年多来,上海自贸区围绕国家战略,在投资管理、贸易管理、金融监管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等领域加强制度创新,在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通过简政放权,上海自贸区极大程度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
在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看来,上海自贸区设立至今,负面清单管理改革是最大的亮点。负面清单“重构”了过去政府审批制管理模式,不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各类企业提供更多商业机会,提高了自贸区改革的获得感。目前,负面清单已从2013年版的190条缩短到2015年版的122条,开放度和透明度不断提高。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以来,外商投资的办理时间由八个工作日缩减到一个工作日。
实践证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显著提升了投资便利度。在上海自贸区新设企业中,外资企业占比从最初的5%上升到了近一年来的20%。
与负面清单同步推出的54项开放措施,已经促使1500多个外资项目落地,其中包括中国首家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首家合资道路运输公司、首家独资游艇设计公司、首家独资医疗机构等。不久前,浦东组织外国驻沪商会及外资企业召开座谈会,针对自贸区成立以来的各项制度创新,提意见,出主意。大多数与会者对于负面清单等投资管理制度的改革,表示了认可和赞赏。
除了扩大开放外,上海自贸区在提升贸易便利化方面也有了显著成果。目前,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单位已推出“一区注册、四区经营”、“空检海放”等32项便利化举措,启动实施了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改革,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扩大到保税区所有物流企业,洋山进境水果指定口岸获批,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运行,600多家企业可以上线办理业务。各项改革推出后,上海自贸区进、出区平均通关时间减少了41.3%和36.8%,企业物流成本降低了10%以上。
放得开,更要管得住
放管结合,只有管得住、管得好,才能对市场放得更开。
金融制度创新是自贸区建设中备受瞩目的领域,尤其是自由贸易账户体系(FT账户)的推出,让企业尝到甜头。通过FT账户,企业可以开展本外币境外融资,未来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试点也将通过FT账户实现。
统计显示,目前已有45家金融机构接入FT账户分账核算系统,开设FT账户超过5.2万个。FT 账户发展如此迅猛,离不开一系列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的建立。推出FT账户以来,上海建立了自由贸易账户24小时实时监测和预警系统,对风险苗头及时干预调整。上海还在探索建立金融监管框架,探索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新机制,完善全口径外债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努力扎牢防范金融风险的“篱笆”。
“证照分离”试点是今年上海简政放权改革的又一重头戏。根据国务院决定,浦东从今年5月起暂时调整11部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文件规定的行政审批等事项,“证照分离”改革由此全面实施。
根据国务院方案,出版物出租经营备案、医疗机构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一、二类)等4项暂时停止实施,并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工贸易合同审批和首次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行政许可等两项暂时停止实施,改为备案管理。
改革之后,在浦东办理上述6项行政许可,会比以前方便许多。而这种便利同样建立在事中事后严管的基础上。目前,上海市、浦东新区有关方面正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以及“属地监管”的原则和要求,对116个改革事项,按不同行业的要求,逐项制定事中事后监管方案和实施细则,并有望近期推出实行。与此同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浦东新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的总体方案》也在研究制定中。
服务推动转型发展
窗口人员对企业需求只能说“行”,不能说“不行”。这是去年年底开始,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吹来的一股服务新风。窗口无否决权,此举旨在进一步降低市民和企业办事门槛,同时在大量的新生事物和模糊地带中,寻找市场需求和改革线索。“我们今天吃不准的,或许就是明天改革的突破点。如果随意说‘NO’,新的发展方式、新的经济增长点,也许就会被挡在窗口之外。”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沈晓明说,浦东推出受理人员“只说YES不说NO”的新规,就是要杜绝窗口人员不经请示,不经研究,就对新生事物,对吃不准的要求,一口回绝,一句否定,一下堵死,一棒打死。
“今后窗口人员在受理环节,对于标件只说行,而对于非标件,特别是新情况、新问题,没有权说不,能不能、行不行,要经过请示后、审慎研究了,在规定时限内,尽早尽快答复申请人。要多从保护创新、有利尝试、把事办成的角度,多设路标、不设路障,真正让改革创新源泉涌流,让浦东、让上海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更好。”新规矩很快得以复制。目前,浦东20个区属部门、12个街道、24个镇和7个开发区,共有行政服务点291个,服务窗口1962个,全部实行了窗口无否决权制度。
通过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服务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优化企业服务,已成为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改革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到设立企业准入单一窗口,从设立境外投资服务平台到推出政府权力、责任两张清单,从区级机关两个15%“瘦身”到管镇联动改革,率先试点取消镇级招商引资职能,每一次改革都能抓住政府服务的短板,让企业和市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
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前的20年间,该区域总共设立企业8553家,2013年9月自贸区成立至2015年4月自贸区扩区,近20个月内,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新设企业达到了18096家,扩区后的一年间,上海自贸区新设企业也达到了16773家。2015年,上海自贸区以1/10的面积创造了浦东新区3/4的生产总值,以1/50的面积创造了上海1/4的生产总值,上海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推动浦东、乃至上海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