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全面深化改革的建议

2015-12-31

2016年上海全面深化改革的建议

日前,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发布《2016年上海全面深化改革的建议》全文如下:

2016年,上海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持续推进的新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要直面新常态下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奋力攻坚克难,大胆先行先试,力求在构建引领新常态的体制机制上取得显著进展,为上海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具体来说,建议推进以下五大方面、共15项重点改革举措。

(一)加快推进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改革 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积极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上海自贸试验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三区联动”的格局,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1、围绕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化改革 目前,上海加快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目标和体制机制框架已经奠定,下一步关键要在推进落地上下功夫。一是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强科技管理改革,探索建立跨部门的财政科技项目统筹决策和联动管理制度,综合协调、调整优化各类科技计划(专项)。深化本市科研院所改革,进一步推进政事、政企分离,推动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分类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快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国际国内科技合作水平。二是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打造以功能型平台为核心的创新支撑体系,围绕科学前沿和产业创新必争领域,强化创新功能型平台的建设规划布局。构建以众创空间为核心载体的创业服务体系,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孵化机构,扶持发展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服务机构,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创业服务专业化、服务体系规范化可持续发展。支持各类研发创新机构发展,营造有利于各类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便利化环境。加快科技创新集聚区建设,发挥张江示范区作为科技创新中心核心载体作用,推动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临港等重点区域加快建设,引导各区县发挥禀赋优势,促进大众创新创业。加大张江示范区先行先试力度,加强示范区与自贸试验区联动,深化功能布局、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的融合。三是加快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开展国家科学中心管理体制创新,探索国家科学中心运行管理新机制,吸引世界一流人才参与上海重大科学研究,促进形成多学科泛交叉、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团队,营造自由开放的科学研究环境。

2、大力推进政府改革创新 按照“两高、两少、两尊重”的要求,以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为核心,以创新方式、提高效能为重点,加快探索符合现代治理体系要求、对标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的政府服务管理新模式。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扭转重审批轻监管、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聚焦审批频次高、社会影响大的事项,坚决再取消一批、告知承诺一批,特别是要大幅减少办证审批。削减审批评估评审,基本完成政府部门与所属中介服务机构脱钩工作。形成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框架,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手段推进监管模式创新,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提高监管的前瞻性、有效性。二是推进政府服务管理方式创新。更多运用市场化、社会化、信息化方式,着力解决大包大揽、手段简单落后等影响政府服务管理效率的突出问题。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和规模,分级实施购买项目目录管理,把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性服务等纳入目录。建成全市统一的购买信息平台,推广凭单式购买,做到规范透明、竞争高效。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按照“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原则,探索对失信主体予以投融资、,招投标、市场准入等限制。三是全面加强依法行政。围绕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突出制度建设,推进政府运行法治化。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则,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进一步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和专家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工作机制,使法律顾问和专家在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发布区县、街镇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开展行政权力标准化管理试点。

3、加快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竞争环境 一是继续放宽新兴行业市场准入管制。对于“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进一步放宽企业注册登记条件,坚决取消不必要的办证规定,便利创新创业和企业有效经营,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二是推动建立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充分发挥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作用,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三合一”审判机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健全知识产权信用管理制度,强化对侵犯知识产权等失信行为的惩戒。三是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投资项目管理流程,完善本市投资项目管理服务平台,提升项目管理服务水平。积极引导社会投资,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创新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完善境外投资备案管理制度,简化项目申报程序和内容,营造投资便利化环境。

4、积极推动国资国企创新发展 一是进一步激发国资国企创新活力。激发国有企业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推动国资国企改革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结合,突破掌握一批关键技术,集聚一批创新人才,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二是加快推动公司股份制改革。完成市国资委系统企业集团公司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适时推动已实现核心资产上市且符合整体上市标准的企业集团调整管理体制。三是充分发挥国资运营平台作用。推动具备条件的股权进入国资流动平台,充分发挥多层次市场作用,强化国资流动平台功能,加快股权运作、直接融资,盘活低效资产,实现国有资本资源配置最优化、市场价值最大化。四是优化调整国资布局结构。进一步实施开放性市场化重组,以资本为纽带推动企业整合、联动。鼓励企业搭建联合跨国经营平台,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二)加快推进有利于开放发展的改革 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以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加快探索以开放促改革的新路径,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5、在完整的一级政府框架下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 一是以自贸试验区理念推动浦东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政府管理创新,完善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制度安排,提高政府权力透明度。完善综合执法机制,拓展综合执法领域,建立各部门联动执法、协调合作机制。加快浦东新区公共信用平台建设,在市场综合监管、创新社会治理等领域率先扩大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的应用,以大数据中心为依托扩大部门间信息交换共享,推进部门协同管理。二是推动构建高效的“双自联动”机制。加快建立体现市场导向、符合国际惯例的创新型体制机制,使创新创业的门槛更低、生态更优、效率更高。打通贸易监管创新、金融监管创新、服务业扩大开放等与科技创新之间的通道,使创新要素流动更趋活跃。三是进一步推进投资管理制度创新。加大“证照分离”落实力度。加快实行内外资统一的市场准入,完善促进公平竞争的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与政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分担、透明规范的合作关系。四是进一步深化贸易监管制度创新。探索买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配合海关加快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扩大试点范围和增加试点类型。五是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落实《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完善金融资产交易规则和机制,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市场金融业务监管协调。

6、深入推动对内对外开放体制改革 一是加强对接国际贸易新规则新标准。聚焦建构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公平开放透明的国际市场规则,加快竞争中立方面的研究,加快推动投资者权益保护,探索征收补偿与投资仲裁制度等。二是加快打造“走出去”服务体系。强化部市合作,建立全面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机制。协同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境外投资促进机构以及相关政策性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等重大战略的体制机制。三是全面完成内贸流通改革发展试点任务。制定内贸流通行业准入负面清单和企业准入后负面清单,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水平。加强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流通领域信用信息向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归集,建立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制度,加快形成“事前告知承诺、事中评估分类、事后联动奖惩”的信用管理模式。加强长三角合作与联动,率先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

(三)加快推进有利于协调发展的改革 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树立并落实协调理念,着力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要素有序流动的协调发展新格局。着力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在增强城市硬实力的同时提升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7、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健全集体资产监管体制和运营机制,形成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积极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建立健全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委员会为主导,村民为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共同参与的村级治理组织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向农村社区延伸,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完善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

8、创新文化发展体制机制 一是深入推进文化管理机制改革创新。继续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加快推动演艺集团和转制院团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探索扩大文化市场开放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深化公共文化资源按需配送的制度化建设,推进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体系建设,规范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服务内容和流程。促进城乡文化设施均衡发展,有重点地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以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打造新型互联网文化集团,加快吸引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民营优质企业进入上海,创造条件推动骨干民营企业融资上市。鼓励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创新,鼓励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创新。

(四)加快推进有利于绿色发展的改革 坚持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的理念,围绕强化源头控制,深化污染治理和全过程监管等关键环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推进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

9、完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 一是完善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加快推进落实国家六部委《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标准体系,完善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深化生态用地复合利用研究,实现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覆盖,提高土地利用质量和效益。二是强化建设用地减量化机制。对减量化进展缓慢的乡镇,强化规划土地政策“倒逼”机制。推动市属国企的减量化工作。按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完善耕地保护责任机制。三是健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加快推进碳排放交易试点,加强碳交易日常管理和运行监管,积极发挥碳金融市场发展协调推进机制作用,持续积极推进碳金融产品创新。

10、加快环境保护制度建设 一方面,加快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完善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污染源全过程管理制度,依托市场机制加快推进污染第三方治理。健全市区两级环保监管体系,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完善责任机制和执法机制,强化街镇、工业园区环境监管能力。基本建成水源地预警监测体系,加快推动环境监测社会化。完善环境准入制度,继续加强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探索开展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另一方面,强化长三角区域污染协同治理。聚焦大气、水、工业污染等重点领域,积极推动立法、规划、标准、政策、执法等领域协同与对接,深化长三角环保协作机制建设,提高污染联防联控水平。

(五)加快推进有利于共享发展的改革 坚持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等领域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

11、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是完善提高劳动者报酬的市场机制。探索建立企业收入分享机制,督促上市企业建立常态分红机制,提升居民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水平。二是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深化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社保基金动态平衡机制,继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加强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机制建设,完善本市集体协商争议协调处理机制,建立依法规范本市劳务派遣用工的长效工作机制。

12、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一是加快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深入推进中小学校章程建设,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二是加快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改革。深化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推进课程和实践教学改革,改革高校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促进优秀青年教师成长。三是加快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动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

13、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方面,大力推进重点改革任务。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和主体作用。分步取消药品加成,深化药品、耗材采购供应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团采购试点,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建立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继续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落实各类资源对家庭医生倾斜下沉,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评价机制,继续推动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另一方面,推动新一轮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改革。加强出生人口监测,做好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前瞻性工作,探索建立鼓励按政策生育的政策制度。

14、不断加大社会治理创新力度一是继续推动街道体制调整完善。坚定不移取消街道招商引资,把街道职能转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二是不断强化城市网格化管理。继续推动街镇级平台建设,建立完善问题的发现机制和解决机制,完善考核机制。三是进一步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建立健全村级治理组织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向农村社区延伸。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四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加强社区共治平台建设,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加快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作用。

15、全面推动群团改革试点 一是调整组织体系。推进群团机关扁平化改革,精简调整内设机构,提高市级群团组织常委会、全委会(执委会)、代表大会基层一线人员比例。二是改革干部任用制度。建立专职、挂职、兼职干部任用制度,探索改革市、区县两级工青妇等群团机关专职干部招录方式。三是创新运行机制。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坚持面向基层、服务为先,细化联系对象,突出主要职能:建立群众化、社会化、网络化的运行机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