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争当京津冀产业转移高地
随着近日《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印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大突破口之一,终于有了明确的行动方向。《指南》强调了天津滨海新区突破建设的重要引擎地位,确定了京津走廊高新技术及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带、沿海临港产业带的发展要求,这都为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指明了方向。下一步,各功能区要以《指南》为指导,发挥各自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共同将新区打造成为京津冀产业转移“高地”。
发挥科创作用合力优化布局
“滨海新区应该与中关村共同发挥科技创新作用,以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中‘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功能定位。”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文增认为,虽然《指南》中只提到“科技创新中心将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体”,但在实际产业转移中,科技创新中心不只有主体,还应有重要组成部分。滨海新区以其独有的产业和基地建设优势,是可以和北京合力打造科技创新的复合型中心的。“《指南》对进一步的实践还是留有空间,具体实施细则可能还会制定出。”在李文增看来,滨海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区空港片区的航空航天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临港海工装备产业集聚区等都是滨海新区发挥科技创新作用的重要载体。
“通过产业转移,共同打造京津冀主导的高水平产业链。”天津商业大学原校长刘书瀚指出,目前京津冀地区的制造业具有全球价值链国际竞争力的几乎没有,参与高水平价值链高端运营的龙头企业也很少,打造京津冀主导的高水平产业链是制造业进入高端行列的必由之路。要以“链式创新”支撑京津冀产业协同,通过产业转移,合力优化布局,建立多条突破地区界限的产业价值链,在区域内造就一批强势的研发体、加工体和营销体。
完善机制建设破解“分权”难题
对于滨海新区而言,产业转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做好非首都功能的承接地;二是要按照梯度规律,将一些传统制造业转移出去。产业转移必然关联区域利益,如何实现“合作共赢”?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财政分权或将成为三地下一步改革的难点和重点。
“京津冀地区要合作探索相应机制,着力将财政分权的消极影响,转化成推动企业转移疏解的积极性。”新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新区正在努力探索京津冀地方政府合作新模式,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为抓手,进一步配合财政和税收体制改革,在统计指标、税收分成共享等方面探索完善机制。
“新阶段的分税制改革,应更强调地方与地方的税收分成。”李文增说,如果过去的分税制改革是重塑中央地方财权分配,那么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尤其是推动京津冀产业转移,区域分税制改革应突出地方与地方间的分成,具体形成以某个时间为节点,对转移后的新增税收明确分成的办法,“如果最后的税收‘蛋糕’越来越大,在某种程度上能说明改革的成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