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群团改革破解“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 ”
群众团体在联系和服务群众方面有着天然优势,但“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突出问题,当前在上海群团组织中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存在,改革已迫在眉睫。经过深入调研,并经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上海市群团改革试点方案》出台。
上海群团改革如何从问题入手,进行深刻自我革新?如何改变“叠床架屋”、“等级森严”的组织设置现状?怎样破解“重精英、轻草根”等问题,更广泛地凝聚、联系和服务群众?这次改革在组织设置、干部管理、运行机制和支持保障等方面力度之大,尤受关注。
明显提高基层一线人员比例
目前,群团机关组织设置呈“倒金字塔”结构,机关大而基层弱,不够接地气。要保持和增强群团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完善组织设置是关键,机关必须扁平化。这次群团改革方案着力打造“小机关、强基层、全覆盖”的群团组织体系。
根据改革方案,市工青妇机关内设机构精简幅度不低于25%,群团机关服务群众的工作推向窗口化、平台化、项目化。方案同时强调,群团组织所属各类干校剥离学历教育功能,以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职责。
群团组织或多或少存在追求“高大上”、“重精英、轻草根”的现象,与普通群众联系不够。方案确定,明显提高市级群团组织常委会、全委会(执委会)、代表大会基层一线人员比例。基层一线人员在工会、妇女代表大会代表中应占80%以上,在全委会(执委会)委员中应占40%以上,在常委会委员中应占15%以上;在共青团代表大会代表中应占80%以上,在全委会委员中应占50%以上,在常委会委员中应占30%以上。青联、工商联等合理确定领导干部、企业家、知名人士等的比例。上海群团组织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机关“瘦身”,使组织活起来,而普通群众中的优秀人物、代表人士吸纳到各级各类群团组织中来,使得基层强起来。
对群团组织来说,服务对象在哪儿,组织和服务就要跟到哪儿。目前,群团组织还存在覆盖不到、覆盖不全等问题。改革方案指出,根据群团自身性质和特点,着力调整完善组织设置,形成条块结合、纵横交织的组织体系。比如,工会组织格局把农民工、劳务派遣工、非正规就业者、分散就业人员等各类职工群体组织进来;共青团和青年组织在“两新”组织等重点领域,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大型居住区等重点空间,在互联网等重点行业都须加大组织建设力度;市妇联进一步完善市、区县、街道乡镇、居村四级妇女组织建设等。这些改革举措旨在夯实基层组织设置,让群团组织“神经末梢”变得灵敏,“毛细血管”畅通。
专职干部招录探索实行遴选制
上海群团改革方案中,干部管理方式改革是重要突破口,方案探索建立“领导班子专挂兼、专职干部遴选制、基层队伍多元化”的群团工作队伍。
在群团领导班子中,除了专职干部外,今后将出现挂职和兼职干部。方案明确,群团领导班子结构实行专挂兼相结合,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身份、不唯职级选拔群团干部。选优配强市、区县两级工青妇等群团领导班子,其中专职成员不超过50%,挂职、兼职干部各占一定比例。
群团机关工作人员也将补充来自五湖四海的“新鲜血液”。群团机关工作人员结构按“2+1”方式建立,“2”指群团专职干部和选派的挂职干部,“1”指群团机关工作志愿者。方案提及,市总工会机关精简编制40%,团市委、市妇联机关精简编制30%。工青妇机关精简的编制,按“减上补下”原则下拨到基层,补缺口、强一线。精减编制后,根据工作需要,按照不少于精简的编制数,配备挂职干部和机关工作志愿者力量,既可以是体制内的,也可以是热心群团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由此可见,精减编制并不减群团机关的工作力量,人员来源渠道向社会拓展,工作力量反而有所增强。
本次改革方案一大亮点是群团机关专职干部招录方式改革探索实行遴选制。市、区县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专职干部可从基层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中遴选,让一些基层一线中知群众、懂群众、爱群众的人员脱颖而出。这一改革打破了以往群团组织专职干部通过公务员招录方式选拔的体制壁垒,机关干部招录面向社会、面向基层打开“一道门”。
今后,群团组织将健全机关干部联系群众常态化制度。群团机关干部通过下基层蹲点、窗口服务单位开门接待、到基层服务站轮岗等方式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群团机关和服务单位按照群众“生物钟”调整作息时间全天候回应群众诉求,增加服务群众的粘合度。
打造网上群团响应群众需求
前期调研发现,上海群团组织在工作方式和目的上存在偏差,比如离开所联系的群众谈服务;以服务和维权的个别成功案例来包装整个工作;遇到什么事都蜂拥而上等。针对问题,改革方案提出,群团组织工作贴近群众需求,只有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才能抓住群众“痛点”,更多把注意力放在困难群众身上,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群团组织也须打造“青少年志愿者服务”、“帮困送温暖”、“妇女维权服务”等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
调研还发现,一些群团组织离开自身职能来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问题。方案提出,群团组织要立足基本定位,适应社会需求,积极承担政府转移的有关社会治理服务职能,特别在劳动就业、教育培训、帮困救助、矛盾化解、群众创新、家庭服务等领域发挥群团组织优势特长。今后,群团组织探索自身作为购买主体,将部分职工服务类、青少年服务类、妇女服务类事务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交给社会组织承担。群团组织引领社会组织服务群众,这一工作模式的改变,让群团工作接长手臂、形成链条、扩大影响。
过去,群团组织服务对象往往在企业、单位、社区和家庭,随着时代变化,更多群众的需求出现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远离互联网,意味着群团组织将在很大程度上远离群众需求。改革方案提出要打造网上群团,推动有形的组织覆盖和无形的工作覆盖相结合。
现实中,群团组织的服务对象存在交叉,如园区一位新兴企业的女青年,既是工会也是共青团、妇联的服务对象,改革方案提出,要加强群团组织协调运作,在群团基础薄弱的各类园区、重大项目工地等,探索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协同建立基层服务站。面向区域内群众特别是“两新”组织群众开展教育培训、维权服务、咨询援助、全天候接待等工作,基层服务站将成为群团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一线窗口和工作平台。工会、共青团还可探索通过基层服务站吸收职工、青年直接入会入团,并在条件具备后依法推进企业工会组建,促进基层团组织发展。
改革力度有多大,保障力度就有多强。方案提出,群团机关机构和人员精简后,所节约的行政经费转化为工作经费。建立群团工作经费合理增长机制,保证群团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项目必要的经费需求。同时建立群团组织经费灵活使用机制和有效监督机制,依法加强群团经费审计,按规定实行信息公开和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