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启动大宗商品现货市场

2015-08-12

上海自贸区启动大宗商品现货市场

随着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两个产品大类的交易品种分别在上海有色网金属交易中心和上海钢联金属矿产国际交易中心上线运作,按照新制度、新规则筹建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现货市场7月31日正式启动运营。上海清算所、自贸大宗(上海)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为此度身定制的第三方清算和第三方仓单公示系统也同步完成上线。

一、有助探索全球资源配置

此次启动上线的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具有“国际化”特征。它依托保税区域连接境内境外、统筹在岸离岸的跨境资源配置特色,运用自贸区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制度创新成果,在整体设计上遵循国际通行规则,致力于搭建国际和国内交易者共同参与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从具体设计来看,交易标的为保税实物,及以此为标的的仓单、提单等货权凭证;交易参与方既包括国内交易商,也包括国际交易商;交易价格则同样国际化,以“净价”交易,人民币计价结算。

这是自贸区面向国际的大宗商品现货市场迈出探索国际资源配置的重要一步,有助于进一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拓展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功能以及价格形成和发现功能,提升中国大宗商品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助推上海 “四个中心”建设。

二、率先推“三位一体”框架

在国内大宗商品现货市场正探索规范发展道路的大背景下,此次自贸区率先推出了以交易市场为主体、政府规则引导、第三方市场化治理“三位一体”的市场建设发展和事中事后监管的制度框架,对于重构大宗商品现货市场信用环境,规范市场规则,探索事中事后监管框架,为全国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发展探索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自贸区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已探索建立了“交易、托管、清算、仓储”四分开的制度安排;针对资金、仓单两个核心环节,引入第三方清算和第三方仓单公示两个“第三方”,建立社会化治理机制;建立“3+1”信息比对机制,实现资金、货物信息一致。

按照新的规则制度,先后共有十家市场发起人通过了社会化评审委员会评审启动筹建,首批完成筹建的两家市场按照新的规则制度上线运作,境内和境外交易商实现同场交易,其中通过上海有色网金属交易中心,上海江铜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向境外卖家顺利完成202吨保税电解铜的采购,交易金额超过650万元人民币;冀中宏远全资子公司上海帝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向展欣(香港)有限公司销售54吨保税电解铜,交易金额170万元人民币。上海钢联金属矿产国际交易中心首批交易产品冷轧板、螺纹钢、棒材也正式上线。上海有色网金属交易中心首批已开户和在开户交易商已有76家,其中境外会员有24家。

三、适时推动期现联动试点

与交易市场同步,上海清算所针对区内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制定的基于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建立的清算系统上线运行。由宝钢旗下欧冶金融、自贸联发、中信证券下属中信寰球商贸、招商局国际下属码来仓储共同组建的第三方仓单公示机构自贸大宗(上海)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昨天成立,推出第三方仓单公示平台。

首批与上海清算所完成对接的机构有第三方仓单公示平台以及上海有色网金属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上海钢联金属矿产国际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等两家自贸区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等四家商业银行作为首批现货清算成员参与业务。

通过专业清算机构的规范化清算服务,可以改变国内大宗商品现货市场无序发展的现状,适应自贸区大宗商品现货市场“交易、托管、清算、仓储”相分离的要求,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现货市场前、中、后台运作架构,巩固自贸区在金融改革创新中的先行先试优势,助力上海建设多层次大宗商品市场。下一步,上海清算所将继续对接各类符合监管要求的自贸区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并逐步扩展服务范围。

未来自贸区大宗商品现货市场的重点就是推动扩大业务规模,将争取有关部门支持解决市场业务运作中的配套政策,还要在进一步完善风险防控和处置机制的基础上,推动市场交易模式创新,并适时探索推动期货与现货联动试点。

分享